6月5日,江苏省盐碱耕地改良利用项目小麦实割测产工作圆满完成。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到海洋院掘苴项目现场实割实测,小麦平均亩产达467.0公斤,标志着海洋院滨海盐碱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服务粮食安全保障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科技赋能,盐碱地变身“丰产田”
此次测产的项目区位于如东县掘苴垦区,是典型的滨海盐碱耕地,土壤盐度高、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差,长期制约农业生产。为保障项目顺利开展,海洋院聚焦“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结合,集成应用“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配方肥+缓控释肥+耐盐品种+智慧监测管控”等核心技术,构建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管“五良”配套体系,配套智能化灌排系统实时监控水盐动态,同步建设土壤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和水位、水质监测台站,实现从土壤改良到田间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管控。
实测数据亮眼,综合指标提升
测产过程中,专家团队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小麦测产验收办法,在实施区随机抽取2个田块进行实割实测,亩产分别为464.0公斤和470.0公斤,较对照区平均亩产369.1公斤增产达26.5%。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在2025年春季干旱少雨等不利气候条件下取得的成果。
同时,耕层土壤监测数据显示:土壤盐分含量、pH和容重稳步降低,有机质、总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提升,土壤理化性状得到大幅改善。此外,区内滨海环境下单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也得到改善,整体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区内生态环境趋于更加稳定和健康。
持续发力,绘就盐碱耕地改良利用新图景
此阶段成果验证了针对盐碱耕地采用的综合治理方法和耕层调理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后续应用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数据支撑。海洋院与命运共同体单位地环公司自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集成、综合利用模式构建、耕湿一体化建设等,已实现了快速改良无障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又将盐碱耕地耕层质量提升技术和智能管控体系进一步集成和优化。
下一阶段,项目将重点转入水稻种植季,海洋院会继续强化技术服务与精细化管理,多措并举持续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力争在水稻产量上再创佳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地质力量。(海洋院 地环公司)